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总体要求
一、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培养目标为:
1.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
2.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各学科应根据《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结合学科特色和培养条件,对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结构、基本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二、基本学制与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者可适当延长1 年);硕博连读生基本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课程学习或学位论文的博士研究生,作毕业、结业或肄业处理,不再保留学籍。
三、培养方式与方法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制,鼓励成立以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充分履行立德树人职责,负责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指导其按时完成课程学习、培养环节和论文研究工作,积极资助其出国访学或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提供与其他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加强对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学术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注重对博士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其学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硕博连读生硕士阶段执行硕士生培养方案,博士阶段执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培养基本要求
自然科学类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修满20学分,社会科学类至少修满2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自然科学类为13学分(社会科学类为15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4学分,专业必修课至少4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4学分(社会科学类6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1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包括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1学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1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各培养环节基本要求如下: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是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等的依据,也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毕业及授予学位审查的依据。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一般由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学科培养方案要求制定。经导师审核后,博士研究生本人从学校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交;论文研究计划包括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安排、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完成期限等,一般在第二学期内制定并提交。
培养计划一经确定,须严格执行,执行过程中如因客观条件变化,可以修改,但需经学院主管负责人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备案。
2.课程学习及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按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课程设置应重点通过本学科经典著作和文献研读、经典研究案例分析、前沿进展报告、讲座等教学形式,培养博士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知识体系,训练博士研究生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学术鉴别能力。
(1)公共必修课(共2门,4学分)
①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2学分
②基础外语:40学时,2学分
注:入学前达到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修免考基础英语,直接认定学分,成绩以“优秀”计:①已通过PETS-5考试且成绩达到60(3)分;②被公派到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国家学习或从事研究工作一年及以上;③入学前已参加国家其他有关出国英语水平考试且成绩达到出国合格线(有效期三年)。
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可将中国概况和汉语替代公共必修课的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语课。
(2)专业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
主要为一级学科通开课程,既体现学科前沿和学科优势且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专业基础类、工具类课程。
(3)专业选修课(自然科学类不少于4学分,社会科学类不少于6学分)
主要为二级学科方向所掌握的系统专门知识的特色课程,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类课程。
(4)公共选修课(不少于1学分)
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科技应用文写作、知识产权、研究伦理、信息检索与利用、跨文化交流、数理统计类以及人文素养类课程。(由研究生院统一开设)
(5)补修课
以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博士研究生须在中期考核前补修本学科硕士阶段主干课程3-5门,课程由各学科自行确定,不计学分。
3.必修环节及有关要求
(1)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1学分)
博士研究生应尽早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并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前广泛阅读本学科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文献数量由各学科根据学位授予标准自行确定;同时须撰写3篇以上的文献综述报告,由指导教师批阅,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查。
(2)学科综合水平考试(1学分)
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学位论文开题前,由各学院组织的一次理论综合水平考试。重点考察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是否具备了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学术能力。通过综合水平考试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开题;未通过考试者,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合格者,作留级处理。
(3)学术活动(2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主动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形式有听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国外短期访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等。博士研究生至少参加学院及以上的学术报告10次(其中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1次),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做学术报告3次,在学院范围内作学术报告1次。
品牌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原则上要有1次以上的出国学习经历;优势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原则上要有1次以上的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的访学经历。
学术活动一般在毕业资格审核前完成,博士研究生应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相关的原始证明材料,经导师审定签字后交所在学院核定并留存。各学科须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与考核办法。
(4)实践活动(1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深入实际或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1-2个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不包括以论文研究为目的的实践)、社会实践、管理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其中教学实践为必修环节。
4.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较大的实用价值。博士生导师要加强从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研究到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1)开题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首要关键环节,博士研究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并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写出书面报告,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公开论证。经专家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上传至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并以书面形式交所在学院备案。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应在本学院或学科规定的时间内重新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如因特殊情况须变更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应重新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间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2)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是在博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一次全面考核,是检查博士研究生个人综合能力及学位论文进展状况、指导博士研究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表现、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等。原则上要求在第五学期完成。具体要求按《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执行。
(3)学位论文预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预答辩委员会专家组对博士学位论文的集体指导和把关,是帮助博士研究生发现论文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论文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博士研究生应在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完成后,经导师审核认可后,向所在学科和学院提出预答辩申请。预答辩委员会由所在学科聘请3—5名本研究领域的具有教授(研究员)职称的专家组成。预答辩委员会应根据论文的实际水平、答辩情况等作出是否同意答辩或修改后参加答辩的决定,以及论文修改建议。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应根据预答辩中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在最长学习年限内, 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且达到要求,学位论文质量达到相应学位水平,可申请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达到博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授予博士学位。
申请博士学位时,科研论文须见刊,科研专著须出版,授权专利或成果奖须提供有效证书;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仅因科研成果暂未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可在毕业后两年内持符合要求的科研成果向学院和学校提出博士学位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申请提前毕业者另按学校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5)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在读期间,须以第一作者(若为共同作者排第二,其论文影响因子须不低于6)、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SCI源刊(社会科学类为CSSCI)的学术论文,或获得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有关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排名前三),或发明专利(导师排第一、本人排第二)或专著等。
其中品牌学科、优势学科的博士研究生,需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①1篇影响因子为2.0及以上的SCI源刊论文;
②2篇影响因子为1.0及以上的SCI源刊论文;
③1篇影响因子为1.0及以上的SCI源刊论文+1篇本学科国内权威期刊(须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期刊名称)
④1篇影响因子为1.0及以上的SCI源刊论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发明专利)(成果和专利最多认可1项)
各学科、研究生导师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自行确定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但不得低于学校要求。以湖南农业大学名义或条件等资源完成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属于学校。学生毕业后发表相关论文或进行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鉴定,须经指导教师同意,且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联合培养的按照双方协议执行,但必须保证湖南农业大学署名并列第一。
附:博士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流程(以4年基本学制为例)
序号
|
主要培养环节
|
时间安排
|
学分要求
|
1
|
制定培养计划
|
课程计划:入学后1个 月内
论文计划:第2学期
|
/
|
2
|
课程学习
|
第1-2学期
|
自然类:13学分
社会类:15学分
|
3
|
文献阅读与综述
|
第1-2学期
|
1学分
|
4
|
学科综合水平考试
|
第2学期
|
1学分
|
5
|
学术活动
|
第1-7学期
|
2学分
|
6
|
实践活动
|
第2-5学期
|
1学分
|
7
|
开题报告
|
第2学期
|
1学分
|
8
|
中期考核
|
第5学期
|
1学分
|
9
|
预答辩
|
第7学期末或第8学期初
|
/
|
10
|
答辩与学位授予
|
第8学期
|
/
|
总学分
|
自然类:不少于20学分
社会类:不少于22学分
|
)培养农业工程 学科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名称
|
工学院
|
一级学科名称
|
农业工程
|
一级学科代码
|
0828
|
覆盖二级学科
(方向)
|
1.农业机械化工程;
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3.农业水土工程;
4.农业信息工程
|
培养
方式
|
全日制
|
学分要求
|
课程学分不少于: 13学分
|
基本
学制与学习年限
|
基本学制:普博生4年,硕博连读生5年
|
培养环节学分:7学分
|
最长学习年限:普博生6年,
硕博士连读生7年
|
培养目标
|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层次的农业工程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切合实际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思想品德要求: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立场坚定,学风严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具有农业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较深入的了解农业工程国内外科技动态、学科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创新性的成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从事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具备较强的生产管理、资源配置、仪器分析、田间试验与数理统计分析等专门知识和技术研发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和组织本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综合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3.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
课程设置
|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中英文)名称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任课教师
|
开课学院
|
授课
方式
|
备注
|
公共
必修课
(4学分)
|
B0000Z0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1
|
邝小军
|
马列院
|
理论讲授
|
来华留学生必修中国概况和汉语
|
B0000Z002
|
基础外语
|
2
|
1
|
胡东平 方伟
|
外语院
|
理论讲授
|
专业
必修课
(4学分)
|
B0828G101
|
现代数学
|
2
|
1
|
任述光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
B0828G102
|
农业工程专论
|
2
|
1
|
孙松林等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专业
选修课
(不少于4学分)
|
B0828G201
|
高等农业机械学专论(英)
|
2
|
1
|
吴明亮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农业机械化工程方向必选
|
B0828G202
|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英)
|
2
|
1
|
王辉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农业水土工程方向必选
|
B0828G203
|
农业传感和信息获取技术
|
2
|
1
|
蒋蘋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方向必选
|
B0828G204
|
农业系统模拟与大数据分析
|
2
|
1
|
方逵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农业信息工程方向必选
|
B0828G205
|
高等农业物料学
|
2
|
1
|
谢方平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所有研究方向任选
|
B0828G206
|
现代灌排理论与新技术
|
2
|
1
|
王辉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B0828G207
|
农业人工智能(英)
|
2
|
1
|
李明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B0828G208
|
现代农业区域综合规划与管理
|
2
|
1
|
孙松林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公共
选修课
(至少1门)
|
从学校统一开设的课程目录中选修,具体课程见《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
在导师的指导下,除修完本学科要求的课程外,研究生还可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
|
补修课
(硕士阶段主干课程,不少于3门)
|
现代设计方法与应用
|
跨学科或同等学历报考被录取的博士生必选,须在中期考核之前完成,不计总学分。
|
生物生产自动化与机器人
|
水土保持原理与技术
|
培养环节
|
培养环节有关要求
|
学分
|
考核时间
|
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
课程计划
|
在入学后1个月内,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制定。
|
0
|
入学后1个月内完成
|
论文计划
|
入学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毕业论文计划。
|
0
|
第2学期
|
2. 学术活动
|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主动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形式有听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国外短期访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等。博士研究生至少参加学院及以上的学术报告10次(其中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1次),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做学术报告3次,在学院范围内作学术报告1次。
|
2
|
1-7学期
|
3.学科综合水平考试
|
博士研究生应在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课程学分后参加各一级学科博士点组织的博士研究生综合水平考试。水平考试是博士研究生进入论文工作前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了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是否具备了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学术能力。通过综合水平考试者方能进行博士论文开题,进入论文研究阶段;未通过考试者,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合格者,作留级处理或退学处理。
|
1
|
第2学期内
|
4. 实践活动
|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深入实际或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1-2个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不包括以论文研究为目的的实践)、社会实践、管理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其中教学实践为必修环节。
|
1
|
第2-5学期
|
5. 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
博士研究生应尽早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并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前广泛阅读本学科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0篇;同时须撰写3篇以上的文献综述报告,由指导教师批阅,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查。
|
1
|
第1-2学期
|
6. 开题报告
|
博士研究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并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写出书面报告,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公开论证。经专家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上传至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并以书面形式交所在学院备案。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应在本学院或学科规定的时间内重新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如因特殊情况须变更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应重新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间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
1
|
第2学期结束前完成
|
7. 中期考核(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
中期考核是在博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一次全面考核,是检查博士研究生个人综合能力及学位论文进展状况、指导研究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表现、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等。
|
1
|
第4学期末完成
|
8. 其他要求
|
|
本学科推荐书目、文献
|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
|
考核办法
|
备注(必读或选读)
|
1
|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
|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
|
农业机械分析与综合
|
赵匀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
|
农业先进仪器设备与方法
|
刘瀛弢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
|
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
|
司守奎
|
综述报告
|
选读
|
5
|
土壤水动力学
|
雷志栋
|
综述报告
|
选读
|
6
|
土壤物理学
|
邵明安
|
综述报告
|
选读
|
8
|
土壤物理研究法
|
依艳丽
|
综述报告
|
选读
|
9
|
土壤中水分运动与溶质迁移
|
王全九
|
综述报告
|
选读
|
10
|
土壤溶质运移
|
李韵珠
|
综述报告
|
选读
|
11
|
土壤物理与作物生长模型
|
王全九
|
综述报告
|
选读
|
12
|
黄土坡面土壤溶质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与数学模型
|
王全九
|
综述报告
|
选读
|
13
|
Environmental soil physics
|
Daniel Hillel
|
综述报告
|
选读
|
14
|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oil physics
|
Daniel Hillel
|
综述报告
|
选读
|
15
|
Soil Physics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
H. Don Scott
|
综述报告
|
选读
|
16
|
Water flow in soils(second edition)
|
Tsuyoshi Miyazaki
|
综述报告
|
选读
|
17
|
Soil hydrology
|
Miroslav kutilek
|
综述报告
|
选读
|
18
|
Principles of soil physics
|
Pattanlal
|
综述报告
|
选读
|
19
|
Soil-watersolute Process Characteriza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
Javier álvarez-benedí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0
|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Farm Irrigation Systems (2nd edition)
|
Glenn J. Hoffman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1
|
Irrigation Engineering
|
R.N.Reddy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2
|
Plant Solute Transport
|
Anthony Yeo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3
|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及ADAMS应用教程
|
陈立平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4
|
机械动态仿真与工程分析
|
方建军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5
|
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
|
汪懋华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6
|
畜牧业机械化
|
蒋恩成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7
|
军用履带车辆传动装置
|
B.M.安东诺夫(苏)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8
|
履带车辆悬挂系统结构与性能分析
|
徐国英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9
|
先进液压传动技术
|
李松晶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0
|
精细农业
|
汪懋华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1
|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for 21 st century
|
Zeng dechao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2
|
An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
L.O. Roth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3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
|
Joeph Shigley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4
|
Agricultural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
James H. Whitaker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5
|
Engineering Design
|
George E. Dieter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6
|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
Field, Harry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7
|
An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
Field, Harry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8
|
Engineering Practice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Megh R. Goyal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9
|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
Doherty, Cade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0
|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
Richard batte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1
|
履带车辆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
|
王红岩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2
|
智能控制技术
|
易继锴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3
|
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
|
田盛丰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4
|
模糊控制技术及应用实例
|
陈永义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5
|
机械工程测试原理与技术
|
秦树人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6
|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
|
何友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7
|
农业信息学
|
曹卫星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8
|
软件工程导论
|
张海藩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9
|
数据结构
|
严蔚敏
|
综述报告
|
选读
|
50
|
C语言程序设计
|
谭浩强
|
综述报告
|
选读
|
51
|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原理+Access+ADO+VB)
|
李俊山
|
综述报告
|
选读
|
52
|
计算机网络教程
|
谢希仁
|
综述报告
|
选读
|
|
|
|
|
|
|
|
|
|
|
|
|
|
一级学科带头人:孙松林
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孙松林、谢方平、吴明亮、蒋蘋、王辉、全腊珍、李明、姚帮松、裴毅、吴志立、刘保华
学院院长(审核):谢方平
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组成员:谢方平、杨海君、孙松林、方逵、吴明亮、蒋蘋、王辉、全腊珍、吴志立、李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总体要求
一、培养目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培养目标为:
1.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
2.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各学科应根据《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结合学科特色和培养条件,对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结构、基本学术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二、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者可适当延长1 年)。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课程学习或学位论文的硕士研究生,作毕业、结业或肄业处理,不再保留学籍。
三、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以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充分履行立德树人职责,负责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指导其按时完成课程学习、培养环节和论文研究工作,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学术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培养基本要求
自然科学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修满29学分,社会科学类至少修满3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自然科学类为23学分(社会科学类为25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6学分,专业必修课至少6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10学分(社会科学类12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1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包括文献综述1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各培养环节基本要求如下: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是指导硕士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开展研究工作的依据,也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毕业及授予学位审查的依据。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一般由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制定。经导师审核后,硕士研究生本人从学校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交;论文研究计划包括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安排、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完成期限等,一般在第二学期内制定并提交。
培养计划一经确定,须严格执行,执行过程中如因客观条件变化,可以修改,但需经学院负责人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备案。
2.课程学习及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按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课程设置应围绕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硕士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训练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研究方法的能力。
(1)公共必修课(共3门,6学分)
①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自然辩证法》(18学时,1学分)。
②基础外语:60学时,3学分。入学前三年内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者(且成绩不低于425分)、入学前已参加国家其他有关出国英语水平考试且成绩达到出国合格线(有效期三年)或被公派到英语国家进修一年及以上者、或已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者可申请免修免考基础英语。
注: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可将中国概况和汉语替代公共必修课的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语课。
(2)专业必修课(不少于6学分)
主要为一级学科(或跨一级学科)通开课程,既体现学科前沿和学科优势且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专业基础类、工具类课程。
(3)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主要为二级学科方向所掌握的系统专门知识的特色课程以及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突出前沿性、专题性课程。
(4)公共选修课(不少于1学分)
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科技应用文写作、知识产权、研究伦理、信息检索与利用、跨文化交流、数理统计以及人文素养等全校范围内公选的课程,由研究生院统一开设。
(5)补修课
以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须在中期考核前补修本学科本科生阶段主干课程3-5门,课程由学科自行确定,不计学分。
3.必修环节及有关要求
(1)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1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尽早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并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前广泛阅读本学科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文献数量由各学科根据学位授予标准自行确定;同时须撰写2篇以上的文献综述报告,由指导教师批阅,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查。
(2)学术活动(2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活动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主动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形式有听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至少参加学院及以上的学术报告8次,在一级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报告3次。
学术活动一般在毕业资格审核前完成,硕士研究生应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相关的原始证明材料,经导师审定签字后交所在学院核定并留存。各学科须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与考核办法。
(3)实践活动(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深入实际或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1-2个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包括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管理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等。
4.学位论文工作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应突出其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全面反映研究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导师要加强从开题、论文研究到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1)开题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首要关键环节,硕士研究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并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写出书面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上报告。开题报告会考核小组至少由3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经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上传至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并以书面形式交所在学院备案。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应在本学院或学科规定的时间内重新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如因特殊情况须变更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应重新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间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2)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一次全面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表现、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等。原则上要求在第四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具体要求按《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执行。
(3)学位论文预审
硕士学位论文的预审是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和学位论文初稿撰写之后,在论文正式提交评阅之前由导师和学位点进行的质量把关过程。硕士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先由指导教师进行初审,导师初审通过后,所在学科组织本专业相关专家对论文进行预审,预审合格方可正式参加答辩。
(4)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最长学习年限内, 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且达到要求,学位论文质量达到相应学位水平,可申请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授予硕士学位。
申请硕士学位时,科研论文须见刊,科研专著须出版,授权专利或成果奖须提供有效证书;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仅因科研成果暂未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可在毕业后两年内持符合要求的科研成果向学院和学校提出硕士学位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申请提前毕业者另按学校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5)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须以第一作者(若为共同作者排第二,其论文影响因子须不低于4)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公开发表省级及以上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获得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有关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前五),或发明专利(导师排第一、本人排第二)或专著等。其中品牌学科、优势学科须在中文核心期刊(北大版)上至少发表1篇或科技核心期刊2篇。
各学科、研究生导师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自行确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但不得低于学校要求。以湖南农业大学名义或条件等资源完成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属于学校。学生毕业后发表相关论文或进行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鉴定,须经指导教师同意,且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联合培养的按照双方协议执行,但必须保证湖南农业大学署名并列第一。
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流程(以3年基本学制为例)
序号
|
培养环节
|
时间安排
|
学分要求
|
1
|
制定培养计划
|
课程计划:入学后1个 月内
论文计划:第2学期
|
/
|
2
|
课程学习
|
第1学年
|
自然类:不少于23学分
社会类:不少于25学分
|
3
|
文献阅读与综述
|
第2-3学期
|
1学分
|
4
|
学术活动
|
第1-5学期
|
2学分
|
5
|
实践活动
|
第3-5学期
|
1学分
|
6
|
开题报告
|
第3学期
|
1学分
|
7
|
中期考核
|
第4学期
|
1学分
|
8
|
论文预审
|
第6学期
|
/
|
9
|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
第6学期
|
/
|
总学分(不少于)
|
自然类:29学分
社会类:31学分
|
农业工程 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名称
|
工学院
|
一级学科名称
|
农业工程
|
一级学科代码
|
0828
|
学科方向
|
1.农业机械化工程;
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3.农业水土工程。
|
培养
方式
|
全日制
|
学分要求
|
课程学分不少于:23学分
|
基本学制与学习年限
|
基本学制:3年
|
培养环节学分:6学分
|
最长学习年限:4年
|
培养目标
|
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恪守学术道德、践行学术诚信,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所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能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见解;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生产和组织管理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
课程设置
|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中英文)名称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任课
教师
|
开课
学院
|
授课方式
|
备注
|
公共
必修课
(6学分)
|
S0000Z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1
|
王健 周亦乔 罗薇
|
马列院
|
理论讲授
|
留学生必修中国概况和汉语
|
S0000Z002
|
自然辩证法
|
1
|
1
|
谭铁军
|
马列院
|
理论讲授
|
S0000Z003
|
基础外语
|
3
|
1、2
|
方伟 邱银香何亚平
|
外国语院
|
理论讲授
|
专业
必修课
(6学分)
|
S0000G101
|
数值分析
|
2
|
1
|
任述光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所有研究方向
|
S0000G102
|
积分变换与物理方程
|
2
|
1
|
任述光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S0000G104
|
农业工程学科研究进展
|
2
|
2
|
孙松林等
|
工学院
|
混合教学
|
专业
选修课
(不少于10学分)
|
S0000G201
|
高等农业机械学
|
2
|
2
|
吴明亮等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机方向必选
|
S0000G202
|
现代设计方法与应用
|
2
|
2
|
陶栋材
|
工学院
|
混合教学
|
农机方向必选
|
S0000G203
|
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
|
2
|
2
|
孙松林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机方向必选
|
S0000G204
|
高等机构学
|
2
|
2
|
杨文敏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机方向必选
|
S0000G205
|
机械故障诊断与决策
|
2
|
2
|
童成彪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机方向必选
|
S0000G206
|
工程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
|
2
|
2
|
罗亚辉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电方向必选
|
S0000G207
|
生物生产自动化与机器人
|
2
|
2
|
蒋蘋
|
工学院
|
混合教学
|
农电方向必选
|
S0000G208
|
人工智能与应用
|
2
|
2
|
徐新明
|
工学院
|
混合教学
|
农电方向必选
|
S0000G209
|
计算机视觉技术与图像处理
|
2
|
2
|
向阳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电方向必选
|
S0000G210
|
数字农业
|
2
|
2
|
李明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电方向必选
|
S0000G211
|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
|
2
|
2
|
王辉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水方向必选
|
S0000G212
|
高等工程结构
|
2
|
2
|
刘保华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水方向必选
|
S0000G213
|
灌溉排水理论与新技术
|
2
|
2
|
王辉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水方向必选
|
S0000G214
|
现代水文学
|
2
|
2
|
张文萍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农水方向必选
|
S0000G215
|
项目施工与管理新技术
|
2
|
2
|
吴凤平
|
工学院
|
混合教学
|
农水方向必选
|
S0000G216
|
高等农业工程概论
|
2
|
1
|
孙松林等
|
工学院
|
理论教学
|
方向任选
|
S0000G217
|
seminar
|
2
|
1、2
|
谢方平等
|
工学院
|
混合教学
|
方向任选
|
公共
选修课
(至少1学分)
|
从学校统一开设的课程目录中选修,具体课程见《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
在导师的指导下,除修完本学科要求的课程外,研究生还可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
|
补修课
(本科生阶段主干课程,不少于3门)
|
农业机械学
|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报考被录取的硕士生必选,在中期考核前完成,不计学分。
|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
农业物料学
|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
水资源规划与保护
|
灌溉排水工程学
|
水利工程概预算
|
水力学
|
培养环节
|
培养环节有关要求
|
学分
|
考核时间
|
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
课程计划
|
课程学习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制定。经导师审核后,硕士研究生本人从学校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交。
|
0
|
入学后1个月内
|
论文计划
|
论文研究计划包括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安排、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完成期限等,一般在第2学期内制定并提交。
|
0
|
第2学期内
|
2. 学术活动
|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活动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主动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形式有听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至少参加学院及以上的学术报告8次,在一级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报告3次。
学术活动一般在毕业资格审核前完成,硕士研究生应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相关的原始证明材料,经导师审定签字后交所在学院核定并留存。各学科须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与考核办法。
|
2
|
1-5学期
|
3. 实践活动
|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深入实际或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1-2个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包括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管理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等。
|
1
|
1-5学期
|
4. 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尽早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并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前广泛阅读本学科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文献数量由各学科根据学位授予标准自行确定;同时须撰写2篇以上的文献综述报告,由指导教师批阅,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查。
|
1
|
第3学期
|
5. 开题报告
|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首要关键环节,硕士研究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并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写出书面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上报告。开题报告会考核小组至少由3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经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上传至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并以书面形式交所在学院备案。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应在本学院或学科规定的时间内重新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如因特殊情况须变更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应重新进行开题报告。研究生在进入第三学期后即可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间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
1
|
第3学期
|
6. 中期考核(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一次全面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表现、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等。原则上要求在第4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具体要求按《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执行。
|
1
|
第4学期末
|
7. 其他要求
|
硕士研究生完成学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要求以及培养环节要求,并完成学位论文后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达到学位授予标准方可授予学位;最终答辩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未达到研究生培养环节有关要求的作肄业处理。
|
本学科推荐书目、文献
|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
|
考核办法
|
备注(必读或选读)
|
1
|
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
|
米尔斯切特
|
综述报告
|
选读
|
2
|
水土保持原理
|
关君蔚
|
综述报告
|
选读
|
3
|
农业机器人(I、II)
|
近藤直
|
综述报告
|
选读
|
4
|
中国农业工程
|
陶鼎来
|
考查
|
选读
|
5
|
中国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易中懿
|
考查
|
选读
|
6
|
农业先进仪器设备与方法
|
刘瀛弢
|
考查
|
选读
|
7
|
力学与工程问题的分数阶导数建模
|
陈文等
|
考查
|
选读
|
8
|
新阶段的中国农业机械化
|
白人朴
|
考查
|
选读
|
9
|
微小型农业机械产品可重构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
张立彬
|
考查
|
选读
|
10
|
农业机械分析与综合
|
赵匀著
|
考查
|
选读
|
11
|
复杂系统建模理论、方法与技术
|
刘光堂
|
考查
|
选读
|
12
|
科研诚信知识读本
|
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
|
考查
|
选读
|
13
|
农业工程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
|
朱明著
|
考查
|
选读
|
14
|
机械设计实用机构与装置图册
|
Neil sclater,Nicholas p.chironis
|
考查
|
选读
|
15
|
农业先进仪器设备与方法
|
刘瀛弢
|
考查
|
选读
|
16
|
人工智能原理
|
修春波
|
考查
|
选读
|
17
|
神经·模糊·预测控制及其MATLAB实现(第3版)
|
|
考查
|
选读
|
18
|
复杂系统建模理论、方法与技术
|
刘光堂
|
考查
|
选读
|
19
|
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原书第3版)
|
(美)Mark M.Meerschaert
|
考查
|
选读
|
20
|
工厂化农业生产
|
杨仁金
|
考查
|
选读
|
21
|
精通MATLAB
|
|
考查
|
选读
|
22
|
科研诚信知识读本
|
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
|
考查
|
选读
|
23
|
科学与工程数值算法
|
周长发
|
考查
|
选读
|
24
|
MATLAB6.5辅助优化计算与设计
|
飞思科技编著
|
考查
|
选读
|
25
|
农业工程概论
|
张伟
|
考查
|
选读
|
26
|
水利学报期刊
|
中国水利学会主办
|
考查
|
选读
|
27
|
有限元分析基础篇ANSYS与
|
夸克工作室编著
|
考查
|
选读
|
28
|
水土保持原理
|
关君蔚
|
考查
|
选读
|
29
|
土壤物理学
|
秦耀东
|
考查
|
选读
|
30
|
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
|
J.贝尔著
|
考查
|
选读
|
31
|
运筹学教程(第二版)
|
|
考查
|
选读
|
32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
|
考查
|
选读
|
33
|
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
|
江见鲸
|
考查
|
选读
|
34
|
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
|
施楚贤
|
考查
|
选读
|
35
|
Structural Brickwork
|
A. W. Hendry
|
考查
|
选读
|
|
|
|
|
|
|
|
|
|
|
|
|
|
|
|
|
|
一级学科带头人:孙松林
学术委员会成员:孙松林、谢方平、吴明亮、蒋蘋、王辉、全腊珍、李明、姚帮松、裴毅、吴志立、刘保华
学院院长(审核):谢方平
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组成员:谢方平、杨海君、孙松林、方逵、吴明亮、蒋蘋、王辉、全腊珍、吴志立、李明
湖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总体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所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一、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各学科应根据教育部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的文件精神,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培养条件,制定本专业类别的具体培养目标。需从以下4个方面制定本专业领域研究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应具备的品德及基本素质要求;
2.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3.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4.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或3年,最长学习年限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者可适当延长1 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者可适当延长1 年)。超过最长在校学习年限的研究生,未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须按照相关规定办理退学手续,不再保留学籍。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根据不同类别需求可自主设置。其中风景园林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6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基本学制为3年,工程硕士、农业硕士、兽医硕士、金融硕士、教育硕士5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基本学制为2年。
三、培养方式与方法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专业实践不少于半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1.5年,采取分段式集中授课,专业实践不少于半年(有相同工作背景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可结合工作开展专业实践)。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其中校内导师为责任导师,主要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指导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同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校外联合培养导师负责提供源于实际且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协助解决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所需条件,参与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和答辩等多个环节的质量把关。
四、培养基本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所修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各“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各专业类别可根据实际提出更高要求。基本培养要求如下:
1.制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专业实践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三部分。课程学习计划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制定,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并通过学校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提交。论文研究计划一般结合专业实践计划进行,一般在第二学期初制定。
培养计划一经确定,须严格执行,执行过程中如因客观条件变化,可以修改,但需经学院主管负责人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备案。
2.课程学习及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各类别(领域)课程设置原则上按照教育部和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开设,课程设置应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教学方式要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1)公共必修课
①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自然辩证法》18学时,1学分
②基础英语:60学时,3学分。入学前三年内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者(且成绩不低于425分)、入学前已参加国家其他有关出国英语水平考试且成绩达到出国合格线(有效期三年)或被公派到英语国家进修一年及以上者、或已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者可申请免修免考基础英语。
注: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可将中国概况和汉语替代公共必修课的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语课。
其他公共必修课按各“教指委”要求开设。
(2)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
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参考各“教指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农业硕士培养方案中由多个领域合并的新领域,选修课的制定应兼顾各个方向课程。各类别(领域)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设其他选修课程,其他选修课程一般应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课程。
(3)公共选修课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信息检索与利用、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以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4)补修课
以同等学力或跨专业领域录取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补修本科生阶段主干课程3-5门(在中期考核前完成),不计学分。
3.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1学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尽早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并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前广泛阅读本学科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文献数量由各学科根据学位授予标准自行确定;同时须撰写2篇以上的文献综述报告,由指导教师批阅,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查。
(2)学术活动(2学分)
学术交流主要包括参加行业高水平学术会议、实践性学科竞赛、主讲校内学术报告和选听学术讲座等,且在学期间至少主讲2次学术报告,累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6次。
(3)专业实践(6学分)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必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到企业或行业(一般在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完成进行不少于半年的实践,实践方式可采用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方式,可结合实践进行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原则上要求在第二学期末做好专业实践计划书,第三学期初开始实施。
参加实践研究的研究生须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并进行实践研究答辩会。学院组织相关学科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反馈意见等,评定研究生的实践研究效果。经学院考核通过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各学院应参考各“教指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学位实践内容,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4.学位论文工作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或行业应用价值,突出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学位论文工作量一般应不少于1年,导师要加强从开题、论文研究到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1)开题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首要关键环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进入第二学期后即可进行开题报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最迟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
(2)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是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检查其学习、实践训练情况和学位论文进展状况、指导研究生把握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具体考核时间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制而定。
(3)学位论文预审
学位论文的预审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和学位论文初稿撰写之后,在论文正式提交评阅之前由导师和学位点进行的质量把关过程。硕士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先由指导教师进行初审,导师初审通过后,所在学科组织本专业相关专家对论文进行预审,预审合格方可正式参加答辩。
(4)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 完成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培养环节要求及学位论文,可申请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达到学位授予标准者,授予硕士学位。
申请提前毕业者另按学校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附: 2年基本学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流程(全日制)
序号
|
培养环节
|
时间安排
|
学分
|
1
|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
课程计划:入学后1个月内
实践计划和论文计划:第2学期
|
/
|
2
|
课程学习
|
第1-2学期
|
参照各
“教指委”
|
3
|
学术活动
|
第1-3学期
|
2
|
4
|
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
第1-3学期
|
1
|
5
|
实践研究
|
第3-4学期
|
6
|
6
|
开题报告
|
第2学期末
|
1
|
7
|
中期考核
|
第3学期末
|
1
|
8
|
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
第4学期
|
/
|
总学分
|
不低于各“教指委”要求
|
3年基本学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流程
序号
|
培养环节
|
时间安排
|
学分
|
1
|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
课程计划:入学后1个月内
实践计划和论文计划:第2学期
|
/
|
2
|
课程学习
|
全日制:第1-2学期 非全日制:第1-3学期
|
参照各
“教指委”
|
3
|
学术活动
|
第1-4学期
|
2
|
4
|
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
第1-4学期
|
1
|
5
|
实践研究
|
第3-5学期
|
6
|
6
|
开题报告
|
第3学期
|
1
|
7
|
中期考核
|
第4学期末
|
1
|
8
|
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
第5-6学期
|
/
|
总学分
|
不低于各“教指委”要求
|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培养方案
学院名称
|
工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
|
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
领域代码
|
095136
|
覆盖专业领域
(方向)
|
1.农业机械技术及智能装备;
2.农业信息技术;
3.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4.农业水土工程
|
培养
方式
|
全日制/非全日制
|
学分要求
|
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
|
基本
学制与学习年限
|
基本学制:全日制2年,非全日制3年
|
培养环节学分:11学分
|
最长学习年限:全日制4年,非全日制5年
|
培养目标
|
本领域包括农业机械技术及智能装备、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水土工程四个方向,培养目标如下: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机械技术或农业信息技术或农业电气技术或农业水土技术方向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
培养方式与方法
|
1.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不少于 6 个月。
2.实行双导师制
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
课程设置
|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中英文)名称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任课
教师
|
开课学院
|
授课方式
|
备注
|
公共
必修课
(8学分)
|
Z0000Z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1
|
周亦乔
|
马列院
|
理论讲授
|
留学生必修中国概况和汉语
|
Z0000Z002
|
自然辩证法
|
1
|
1
|
谭铁军
|
马列院
|
理论讲授
|
Z0000Z003
|
基础外语
|
3
|
1
|
邱银香
何亚平
|
外语院
|
理论讲授
|
Z0000Z004
|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
2
|
1
|
李燕凌
高志强
唐 浩
熊春林
|
公法院农学院经济院
|
混合式教学
|
农业硕士
必修
|
专业
必修课
(9学分)
|
Z0951G101
|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案例
|
3
|
1
|
全腊珍等
|
工学院 信科院
|
案例教学
|
|
Z0951G102
|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
2
|
1
|
孙松林
|
工学院
|
案例教学
|
|
Z0951G103
|
现代农业概论
|
2
|
1
|
谢方平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
Z0951O101
|
农业大数据
|
2
|
1
|
刘 波
刘桂波
|
信科院
|
理论讲授
|
|
专业
选修课
(不少于4学分)
|
Z0951G201
|
农业机械化技术
|
2
|
1
|
谢方平 吴明亮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农业机械技术及智能装备方向必修
|
Z0951O201
|
农业信息技术
|
2
|
1
|
戴小鹏
彭佳红
|
信科院
|
理论讲授
|
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必修
|
Z0951G202
|
农业机器人
|
2
|
1
|
蒋 蘋 李 旭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方向必修
|
Z0951G203
|
农业水土环境工程学
|
2
|
1
|
王 辉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农业水土工程方向必修
|
Z0951G204
|
农业物料与加工原理
|
2
|
2
|
吴明亮
罗海峰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所有方向任选
|
Z0951G205
|
仿真技术及应用
|
2
|
1
|
全腊珍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Z0951G206
|
现代设计方法
|
2
|
1
|
陶栋材
任述光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Z0951G207
|
工程测试技术
|
2
|
2
|
罗亚辉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Z0951G208
|
水工建筑新材料
|
2
|
2
|
周锡玲
刘保华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Z0951G209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2
|
2
|
吴志立
|
工学院
|
理论讲授
|
Z0951O202
|
智能农业
|
2
|
1
|
匡迎春
龙陈锋
|
信科院
|
理论讲授
|
Z0951O203
|
分布式系统及云计算技术
|
2
|
1
|
朱幸辉
唐小勇
|
信科院
|
理论讲授
|
Z0951O204
|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工程
|
2
|
2
|
吴 伶
匡迎春
|
信科院
|
理论讲授
|
公共
选修课
(至少1学分)
|
从学校统一开设的课程目录中选修,具体课程见《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
在导师的指导下,除修完本学科要求的课程外,研究生还可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
|
补修课
(本科生阶段主干课程,不少于3门)
|
机械设计基础
|
跨学科或同等学历报考被录取的硕士生必选,须在中期考核之前完成,不计总学分。
|
电工学
|
工程材料学
|
数据结构
|
计算机网络
|
农业概论
|
培养环节
|
培养环节有关要求
|
学分
|
考核时间
|
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
课程计划
|
课程学习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提交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
0
|
入学后1个月内
|
论文计划
|
论文研究计划在第2学期初。
|
0
|
第1学期初
|
2. 学术活动
|
至少主讲2次学术报告,累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行业高水平学术会议、实践性学科竞赛等)不少于4次。
|
2
|
全日制研究生:第1-3学期
非全日制研究生:第1-4学期
|
3.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
至少撰写文献综述报告2篇。
|
1
|
全日制研究生:第1-3学期
非全日制研究生:第1-4学期
|
4. 专业实践
|
除有相同或相近职业背景的在职人员可结合工作开展外,其他所有硕士研究生须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全脱产的专业实践。
|
6
|
全日制研究生:第3-4学期
非全日制研究生:第3-5学期
|
5. 开题报告
|
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开题工作。
|
1
|
全日制在第2学期末,非全日制在第3学期末。
|
6. 中期考核
|
在完成实践环节后进行,其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最迟在第3学期末完成;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最迟在第4学期完成。
|
1
|
全日制最迟在第3学期末,非全日制在第4学期。
|
7. 其他要求
|
|
本学科推荐书目、文献
|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
|
考核办法
|
备注(必读或选读)
|
1
|
中国农业工程
|
陶鼎来
|
考查
|
选读
|
2
|
中国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易中懿
|
考查
|
选读
|
3
|
农业先进仪器设备与方法
|
刘瀛弢等
|
考查
|
选读
|
4
|
新阶段的中国农业机械化
|
白人朴
|
考查
|
选读
|
5
|
微小型农业机械产品可重构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
张立彬
|
考查
|
选读
|
6
|
农业机械分析与综合
|
赵匀
|
考查
|
选读
|
7
|
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
|
米尔斯切特
|
考查
|
选读
|
8
|
农业信息化概论
|
陈晓华
|
考查
|
选读
|
9
|
农业信息工程技术
|
梅方权
|
考查
|
选读
|
10
|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导论
|
尤基克(美)
|
考查
|
选读
|
11
|
农业信息智能获取技术
|
岳峻、傅泽田、高文
|
考查
|
选读
|
12
|
农业物联网导论
|
李道亮
|
考查
|
选读
|
13
|
农村电子商务
|
涂同明
|
考查
|
选读
|
14
|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各年度)
|
李道亮
|
考查
|
选读
|
15
|
农业机械学报
|
|
考查
|
选读
|
16
|
农业工程学报
|
|
考查
|
选读
|
17
|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
|
考查
|
选读
|
18
|
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
|
考查
|
选读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学位领衔人:全腊珍
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孙松林、谢方平、吴明亮、蒋蘋、王辉、全腊珍、李明、姚帮松、裴毅、吴志立、刘保华
学院院长(审核):谢方平
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组成员:谢方平、杨海君、孙松林、朱幸辉、吴明亮、蒋蘋、王辉、全腊珍、吴志立、李明